前两天,家住南岸区的周女士给6岁的儿子夕夕炒了一盘胡豆,结果这盘胡豆险些要了夕夕的命,这是怎么回事呢?
4月12日的晚上,夕夕吃了妈妈做的炒胡豆,第二天一起床周女士发现夕夕脸色发黄,“我叫他,他都有气无力的,脸和眼睛黄得很,太吓人了。”
周女士见状赶紧把夕夕送到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经检查,夕夕被确诊患上了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G6PD),俗称“胡豆黄”。
据该院血液科苏庸春教授介绍,“胡豆黄”为蚕豆病的俗称,是因为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所导致的遗传性疾病,食用蚕豆及其制品后突然发生的急性血管内溶血,如不及时治疗,死亡率极高,而西南地区恰恰是高发区域。“我院3~5月期间平均每月会收治15到20例此类病患儿。”起病急,一般食用蚕豆及其制品后2小时至7天(一般1~2天)容易发生急性血管内溶血。”不过,苏医生说了,如果在新生儿期做G6PD活性检测,就可以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所以人们大可不必“谈豆色变”。
该病只要不吃蚕豆或者蚕豆制品如豆瓣、酱油、麻辣胡豆等,不吃氧化类的药物,就可以避免发生急性溶血性贫血。而如果“胡豆黄”患儿不慎服用了不应该吃的东西,严重者会出现昏迷、休克、重症可导致肾功能衰竭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