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时节的重庆酉阳桃花源,青山绿水,游人如织。许多游人并不知道,如仙境一般的桃花源,地处武陵山特困片区之中。靠山吃山的当地百姓,日子曾过得十分艰辛。
武陵山连片特困区,包括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交界地区的11个地(市、州)、71个县(市、区),属于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于一体,跨省交界面大、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和重视贫困地区的发展,决定把包括武陵山片区在内的11个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而且把武陵山区定为“先行区”,率先开展试点。根据中央的安排和部署,国家民委作为武陵山片区试点工作联系单位。
试点开展近5年来,武陵山片区的扶贫开发成效如何?百姓生活是否得到改善?记者日前来到重庆,了解到这里的少数民族群众正通过扶贫攻坚,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红火。
旅游经济“探路”
位于酉阳县龚滩镇的马鞍城村,是有名的贫困村。马鞍城村的土家族村民罗春梅一家,过去仅仅依靠做些简单的农活谋生,全家人辛苦一年,收入却不到3000元,日子过得十分贫苦。
近年来,龚滩镇立足于生态保护发展功能区定位,致力于打造乡村旅游的模式,大力实施“生态强镇、旅游富民”战略,以旅游业来带动本地群众发展餐饮业、住宿业,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罗春梅成为政府扶贫攻坚政策的受益者。她发现,来镇上旅游的外地人对本地美食兴趣极高,果断把目光转向了当地的特产苕粉。她在自己家中开了一个小作坊,专门负责为镇上的餐馆提供鲜美可口的食材。
罗春梅兴奋地对记者介绍,仅2015年一年,自己就通过生产和销售苕粉,共计收入2.8万多元,收益达到7000多元。
武陵山片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随着我国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武陵山片区各地旅游业也呈现出“井喷”态势,成为当地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引擎。2014年,武陵山核心地区旅游业综合收入占各地GDP的22%~33%,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为了促进片区旅游一体化发展,经过国家民委、国家旅游局、全国工商联、国家开发银行与武陵山四省市调研和协商,八方将于近期在重庆召开的“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推进会”上签署《推进武陵山片区旅游减贫致富与协同发展合作协议》,共同致力于加快破解制约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行政壁垒和制度障碍,建立健全协同发展机制,加快旅游减贫致富步伐。
开发性金融“输血”
武陵山片区各种建设的历史欠账多,资金需求很大,一些规划在实施中存在有规划缺支撑、有项目缺资金的问题。
如何破解片区资金短缺难题?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民委主任王正伟指出,欠发达地区要实现跨越式发展,金融是急先锋、先行官。无论从当前还是长远看,发挥开发性金融的先锋先导作用,弥补制度缺陷和市场失灵,打通融资瓶颈,破解融资难题,都是推动片区发展的有效手段和可靠保障。
2013年12月9日,国家民委、国家开发银行在长沙召开支持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工作会议,两家单位与片区四省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共同推进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合作协议》,开发性金融支持武陵山片区扶贫开发政策“落地生根”。
在此后两年多的时间里,国家开发银行发挥融资、融智、融商优势,通过投资、贷款、债券、租赁、证券等方式,强化总行、分行和母公司、子公司之间的高效协同,完善融资模式,创新金融产品,为支持武陵山片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金融服务。截至2015年6月,国家开发银行对武陵山片区新增贷款297亿元,累计向武陵山片区发放贷款1635亿元,重点支持片区农村公路、安全饮水、危旧房改造、教育医疗、特色产业发展等领域的项目。
精准扶贫“造血”
1月8日,在重庆市彭水县平安镇鹿坪村香菇种植基地的大棚内,一根根菌棒整齐地摆放在架子上,菌棒上密密麻麻的香菇撑着褐色的小伞,煞是喜人。
谈起发展经历,大棚的主人、平安镇鹿坪村苗族村民傅朝安感慨地说:“由于之前在外打工学了一点种植香菇的技术,通过我自身的示范效应,把本村的贫困户带动起来,一起搞香菇种植,形成一条产业链,把项目做大后,让村民们一块儿走上致富路。”
为将精准扶贫措施落到实处,平安镇政府决定对傅朝安的香菇基地注入资金,作为给贫困户的入股股金,帮助傅朝安扩大生产规模,每年的收益按股金的20%给贫困户分红,再提5%作为村集体资金。农户平时就在香菇基地务工,一年下来,每个贫困户起码能收入1万元以上。
为了让贫困地区群众通过掌握技术来更好地“造血”,从2012年至今,国家民委分批选派了244名优秀干部和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到武陵山片区有关市州和县市区担任联络员。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联络员绝大部分由国家民委所属6所院校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组成,这就在武陵山片区形成了一批知识分子参与扶贫开发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