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玉米地旁发现巨大怪脚印

来源:重庆晨报  浏览:650次 时间:2019-07-23  

22号上午,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领衔的中美古生物学家研究团队正式宣布,他们在中国云南禄丰发现的这批特殊的足迹显示,这是一个奇怪的脚印,它藏身在一片浓密的玉米地旁边,直到一群古生物学家的到来,才让它“浮出水面”。在侏罗纪至白垩纪之交,这里生活着一类奇特的古鸟或鸟形恐龙。该发现对研究欧洲与中国晚中生代鸟类与恐龙动物群的分布与演化都有着重要意义。

该研究由邢立达、美国科罗拉多大学足迹博物馆馆长马丁·洛克利(Martin G. Lockley)教授、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安东尼·罗米里奥博士(Anthony Romilio)共同完成,论文发表在国际知名古生物学期刊《历史生物学》(Historical Biology)上。

足迹主人是体型达一米的巨鸟

邢立达说;2018年,我们团队在云南禄丰考察的时候,云南禄丰县国土资源局地质遗迹保护管理所所长王涛告诉我们安宁组地层有一批多样化的足迹。他们最初没有抱很大的期望,但后续的挖掘带来了很大的惊喜。

参与考察的昆明龙隐虎魄博物馆负责人贾晓女士回忆道:2018年,我们团队在云南禄丰考察的时候,云南禄丰县国土资源局地质遗迹保护管理所所长王涛告诉我们安宁组地层有一批多样化的足迹。,“足迹长度18.5厘米,宽度约35厘米,看起来特别像鸵鸟的足迹,但这可是距今1.5亿年前的侏罗纪末期。”

研究人员为足迹做了模型,后期做全球足迹化石对比的时候发现它们都有宽的趾间角,中指很短,长宽比为0.5至0.8,行迹很狭窄等。

邢立达团队将这批足迹命名为三叉足迹(Tridentigerpes),云南标本命名为李氏滑石板三叉足迹(Tridentigerpes huashibanleei)。

“李氏滑石板三叉足迹的造迹者是一类很大型的动物,它们的体型可能达一米,甚至更大,考虑到地质年代背景,这在当时是非常大型的古鸟类或鸟形恐龙了。”著名足迹学家马丁·洛克利如此认为。

邢立达则表示,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鸟足迹都是来自白垩纪早期,侏罗纪晚期的记录非常少见,此次不但在中国取得新发现,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也有类似发现,这意味着鸟类的早期演化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复杂,大型化的趋势出现得很早。

把小个头恐龙逼上树就有了鸟

“我们如今看到的鸟儿们其实拥有曲折的进化故事。”邢立达说,恐龙骨骼化石旁羽毛化石的发现,成为了其中关键的一环。

20世纪90年代初,研究人员开始挖掘从侏罗纪晚期至白垩纪早期(1.5亿至1亿年前)多种生物的骨骼化石。这些恐龙骨骼化石来自于中国辽宁省,但与大多数恐龙骨骼不同的是,它们的软组织仍保存完好。

1996年,辽宁省沉积岩中发现首个长羽毛的恐龙骨骼化石,这是体长1.5米的兽脚亚目恐龙——中华鸟龙,虽然它没有翅膀,但肢体上覆盖着羽毛般的绒毛。

从那以后,在辽宁省和世界其它一些地区,相继发现一些独特的有羽毛小型恐龙,这些恐龙描绘了从覆盖着绒毛的食肉兽脚亚目恐龙至完全覆盖羽毛有翼鸟类的每一个进化步骤。

很多人认为,始祖鸟是第一个类鸟恐龙物种,但邢立达却说,这个“第一”的头衔应该授予郑氏晓廷龙,这种恐龙的骨骼化石是2011年在辽宁省挖掘发现的,初步估计郑氏晓廷龙比目前发现的10多个始祖鸟化石标本至少要早500万年。郑氏晓廷龙不仅身体长有绒毛,而且还有能够滑翔飞行的有羽翅膀,这可能是恐龙朝向完全有飞行能力恐龙过渡的中间环节。

为什么这些恐龙拼命地学习飞行?

邢立达说,简单的回答是。小型兽脚亚目恐龙当时已喜欢上树。它们这样做可能是为了躲避更大的捕食者,也可能是为了寻找比如昆虫和栖息在树枝上的小型脊椎动物等在内的更多猎物。

而一旦它们成为树栖生物,它们就会像现今的飞行蜥蜴和负鼠一样在树枝之间滑翔飞行,这样它们就能远离地面威胁,有效扩大自己的活动范围。

云南玉米地旁发现巨大怪脚印